隨著社會的發展,校園也越來越活躍,很多學校開始注重校園文化的深層次建設。
顯然,校園文化的建設非一朝一夕之功,縱觀目前的校園文化建設內容,一些從事校園文化建設的企業主要提供雕塑小品、校園形象識別系統等一些外在的服務內容,針對校園文化深層次內涵的服務內容相對極少。
那么校園文化建設應該由內及外,還是由外而內?讓我們來看看名校的文化就一目了然了。
創建于1897年,被英國學者李約瑟稱譽為“東方劍橋”的浙江大學,前身為求是書院,世界科學家、教育家竺可楨特別倡導"求是"精神,并將之深深地融入到了浙江大學的建設和發展中去。
1936年4月25日至1949年4月,竺可楨任浙江大學校長共13年。這13年,中國戰火不止,日寇入侵,國土淪陷,竺可楨校長當時辦學條件之艱辛和環境之惡劣,是全世界大學中罕見的。竺可楨為保護浙大師生安全,1937年11月11日率師生舉校西遷,遷徙途經浙西、贛中、桂北、黔北農村與山區,行程2600多公里。在日本帝國主義入侵的戰火中,浙江大學不但沒有消失,而且辦得更朝氣蓬勃,匯聚了蘇步青、談家楨、盧鶴紱、王淦昌、譚其驤、陳建功、貝時璋、蔡邦華、王葆仁、胡剛復、錢令希、張其昀、羅宗洛、張肇騫、梁守?、蘇元夏、馬一浮、鄭曉滄等國內許多教授,研究成果累累,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到實地考察后,把浙江大學贊譽為"東方的劍橋"。1936年竺可楨校長到浙大時,全校只有文理、工、農三個學院,學生400余人。西遷至遵義時,文理分開,又設師范學院。1946年浙江大學遷回杭州后,增設法、醫兩學院。此時,浙江大學共有7個學院。到1949年,在校學生達2000多人,成為當時全國完整的兩所綜合性大學之一。